在门诊上,患者经常会被问到:您是代煎,还是自煎?好多年轻人都选择代煎,说自己不会煎中药,其实中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煎,而且自己煎的中药比较浓稠,当然疗效也比代煎的要显著。煎中药其实就像煲鸡汤一样,因为我们要的是中药汁,所以就要想如何让各个药物的有效成分融入到这碗热气腾腾的药汤中。
第一步泡药
将中药材泡入合适的容器中,使用普通的自来水就行,通常以水没过药2-3cm即可,泡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主要是把干燥的中药材泡透),冷水浸泡的目的主要是还原药材的原始膨胀状态,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
第二步煎药
将药物浸泡透后,就可以上锅开始熬药了,所选用的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等金属容器,因为这些金属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泡药的水不必倒掉,因为药材都是炮制清洗过的,非常干净。煎药时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到半小时。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中80%~90%的药用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充分混合均匀后分次服用。
第三步服药
现在我们一般主张药不宜过多,一般2煎即可,共取药汁约ml。很多人对于ml没有概念,以矿泉水举例,一矿泉水瓶大概是ml左右,所以ml就是不到一瓶的量,如果过多,可以把中药汁再回锅加热,蒸发浓缩即可。当然,ml为成人常用服药量,小儿应根据实际情况,浓煎至50—ml即可。服药时间一般是早晚各1次,也可灵活变通,改为一天1次,或者一天3次。服药时间一般饭后半小时即可,因为有些药物可能有些寒凉,空腹服药可能对胃会有刺激,所以一般建议饭后半小时服用。特殊情况除外,如驱虫药,往往需要空腹服用。
温馨提示
中药如果因为煎煮不当,以致中药熬糊,最好全部扔掉。因为一些中药碳化之后,药效成分会发生变化,所以谨慎起见,勿服用。
服中药忌口问题:服中药期间,许多细心的患者会询问,是否应该忌口,我们的建议是一般饮食清淡即可,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孕妇与中药的关系:许多孕妇为了下一代着想,宁可生病难受也不肯服药。其实服用中药并非孕妇的绝对禁忌,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容易滑胎的妇女,都是靠服中药来保胎。其实中药里面有些中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如山药等,既是中药,又是食物。
先煎—有些要需要先煎,通常是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必须先煎半小时以上,才能达到减毒去毒之效。
后下—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等,通常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包煎—有的药,因为是细粉,容易粘锅或漂浮在药水上,如蒲黄,滑石等,或者有绒毛容易刺激喉咙,如旋覆花等,要求用纱布包煎。
另煎—有的药材比较贵重,同其他的一起煮有些浪费,所以可以另外煮,然后把药水兑在一起。如人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
冲服—有些入水就化或者可以同渣服用的药,可以把药水煎煮好,冲服,如蜂蜜,竹沥等。
视频: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