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伊格的回忆、梦幻、画境彼得·多伊格,苏格兰画家,特纳奖得主,出生于年。他的作品以触动人心的色彩和对日常主题的抒情刻画见长,拍卖价格多年来居高不下。彼得·多伊格,《沿游泳池行走的人》(PeterDoig,Walkingfigurebyapool)亚麻布上油彩,×cm(/2×/4inches),8-,私人收藏一切都处于静止。独木舟漂浮在平静的水面;舟上坐着一个属于过去的人,或者是来自几十年前的回忆的人。那个人直视着你,并不是以对峙的态度,而是在尝试沟通。他的视线通过画布,穿越时间和空间。在这个人的附近,一个女人凝望着商店橱窗,她的脚弯折成古怪的角度。她拧身的姿势显露出对你的拒绝,于是你了然她的作为和动机。她是在哭泣吗?这个男人和女人都是彼得·多伊格的画中人。多依格的绘画让观众诧异,他们竟然能如此轻易地领悟画中的意味。“哪有什么异国他乡,只有旅行者才是异乡人。”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缘于这一引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theScottishNationalGallery)的首席策展人基斯·哈特利(KeithHartley)将今年8月在爱丁堡开幕的展示多伊格横跨12年的创作的展览定名为“没有异国他乡”(NoForeignLands)。展览作品囊括了艺术家从本世纪早期的作品,以及直到展览开幕前几周才搁笔完成的作品。从展览中,我们能随多伊格绘画的发展亦步亦趋:起初他着眼于将偶得的照片绘成绘画,在油画中融合素描,后期则对同一主题进行繁多的变奏——有时候时隔数年他才会回到同一主题。彼得·多伊格2-7年居住在该岛上)他在加拿大魁北克度过青少年期,在上世纪80年代才返回英国,在伦敦学习艺术。然而,多伊格的迁徙并未就此终结,在后来移居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之前,他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短暂居住。多伊格的作品裹挟着南美洲的暑热,又封存了加拿大的凛冽风光,但多伊格从未描绘过伦敦。对此,艺术家解释道,因为他作品记叙的是“逃离的形式”(formsofescape)。为什么多伊格的作品如此广受欢迎,长盛不衰?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揽获了数个人人艳羡的艺术奖项,为自己的画坛之路铺垫了金砖。这之后,他把每一幅绘画的标价都保持在数百万英镑,从不自降身价。尽管绘画这一领域已盛极衰,他却专一地坚持以绘画作为创作媒介,心无旁骛。他的成功可以部分归因于他有能力将个人自传与普遍经验融会贯通,抑或是说他提取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经纬,将它们编织入现代生活之宏图。ArtWorld: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做展览对你的作品有怎样的呈现?彼得·多伊格(以下简写为PD):没有艺术家会在如此的展厅里目睹自己的作品。没有艺术家拥有类似这个地方的工作室!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能见到自己的作品同时陈列非常不可思议。展览有一个宽敞的中央空间,还有四个围绕它的房间,几乎就像是一片四叶草。你的视野可以得到充分的延伸。你能够从远处观赏这些画,我可以站在脚下这个位置,同时看到大约七幅画。有哪个艺术家的展览能做到这样?ArtWorld:你从这样的布展中,发现了什么你以前未注意到的画作之间的新联系吗?PD:我发现很多新的联系。从策展的作品选择到布展的空间处理,我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美术馆的展览团队对这些空间了如指掌,他们创造了奇妙的节奏——这些画作在色彩、肌理和表面上的联系。当我步入展览,着实感到相当惊讶。不是因为我的画,而是因为这个展览。ArtWorld:你如何平衡你绘画中的轻的部分和重的部分?PD:我在画室工作时就会交替画不同的作品,我不会只专注画一幅画。因为我不会整天凝视唯一的一幅作品,我会让不同的作品相互诱发接下来的创作。作为画家——一旦你决定成为画家——最美妙的事就是享受绘画的过程,而不是苦苦尝试,最终扼杀自己的想法。当我年轻时,我试图拒绝重温艺术史,我一心希望创造一些崭新的、现有艺术史之外的东西,但当我年岁渐长,我对自己的绘画在艺术史中扮演的角色变得更感兴趣。ArtWorld:你会在室外作画吗?PD:很少。这次展览中有些作品实在室外完成的。我的绘画是回忆、真实和照片的混合。ArtWorld:那么风景在你的绘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PD:画中有风景的方面,有自然的方面,有这样的效果。ArtWorld:你喜欢在自然光线下还是在人造光线下绘画?PD:我喜欢人造光线。我在画室的人造光线下作画,现在这些作品也呈现在人造光线下供观众欣赏。ArtWorld:在你的某些作品中,让人体会到一种真实的温热的感觉,这是否来自于你居住在特立尼达岛的经历?PD:是的。但任何地方都可以很炎热,比如这儿,还有纽约。在特立尼达,天气湿热,气温常常达到35度。ArtWorld:你怎么会想到给你的展览起这样一个标题——“没有异国他乡”?PD:实际上这是凯斯的想法(编者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凯斯·哈特利)。标题来自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银矿小径破落户》,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能够理解这本书,以及展览标题对这句话的重新诠释。ArtWorld:这让我想问问延展话题——你的作品让我联想到阅读,你阅读很多文学作品吗?PD:并非如此,我不得不尴尬地承认,我读的并不多。我家的许多人读大量书,但我没有。ArtWorld:你在工作期间会看很多电影吗?PD:不会。这会让我分心。ArtWorld:那对我说说你主持的“工作室电影俱乐部”吧。PD:它现在是特立尼达电影节的一部分。过去五年里,电影节在特立尼达兴起,运转得不错。我发起的电影俱乐部对电影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的伙伴们也在继续运作俱乐部。ArtWorld:音乐会给你启发吗?PD:人们总说音乐的启发,我还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不受音乐的影响呢。我每天要在画室里待上8至10小时。音乐有助于创作过程。ArtWorld:你为什么如此享受画画?PD:画画这件事的可塑性无边无际。你可以在其中做任何事。ArtWorld:你喜欢制作版画吗?PD:我的绘画和蚀刻版画的确存在关联。在版画制作中会发生很多惊喜。ArtWorld:你还用什么其他媒介吗?PD:我有时画水彩。我使用各种媒介,不过最经常的还是油画。ArtWorld:获得白教堂艺术家奖(WhitechapelArtistPrize)和约翰·莫尔绘画奖(JohnMooresPaintingPrize)对你的事业有什么影响?PD:获得白教堂艺术家奖的时候(编者注:年),我刚离开切尔西市,读完了硕士。白教堂艺术家奖的奖金有三千英镑,再加上在白教堂画廊的展出机会,那是我当时最有分量的一次展览——那个时候我手上只有八幅画能准备充分做展出。那个时期,人们对绘画兴趣寥寥,尤其当你是个只做绘画的艺术家。由于那次展览,许多人记住了我,展览给他们留下印象,他们前往参观我对外开放的工作室。约翰·莫尔绘画奖则有所不同,我入围这个奖项很多次。人们几乎淡忘了约翰·莫尔绘画奖的入围展览有多么重要,在特纳奖(theTurnerPrize)设立以前,它是艺术家需要竞争的大奖和重展。我所知道的每个画家都会参加,所以它曾经辉煌过。ArtWorld:你对今天的艺术教育有怎样的看法?PD:我当时念书的学校是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那是一所可能被视为较为传统的学校。但这个特点正是我在艺术院校中所看重的。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一栋教学楼里容纳着20个不同专业科系。那里不像英国艺术学校那么快节奏。那儿有罗斯玛丽·特罗克尔(RosemarieTrockel)、阿尔伯特·厄伦(AlbertOehlen)这样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任教。ArtWorld:回到英国你感觉如何?对苏格兰的感觉呢?PD:我能感受到苏格兰。从我呱呱坠地,我就在扎根在这里!我热爱这个地方。我并没有感觉陌生疏离,从没有。白色独木舟创作于年的《白色独木舟》,是多伊格魔幻般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画面中一艘白色独木舟在夜里独自发光,停驻在宁静的湖中央,枯枝、树木、月光、星空、云雾、光影,将夜色点缀得灿烂缤纷。水映光怪陆离的景象,腐烂的树桩搅乱湖面漂浮的残渣与藻类植物,不见人迹的若隐若现的小木屋。使那白色独木舟与陷落的人影,更显出无涯、孤寂和绝望。黑色星期五这一主题来自年某夜,他离开伦敦回到加拿大时,在《黑色星期五》(Fridaythe13th)这部恐怖影片中看到的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名女子坐在独木舟上,她的身体往下坠,手臂也悬在外缘,此惊怂的形象烙印在艺术家的心坎上。过了好几年后,他的作品不断地出现这一幕,一遍又一遍画漂浮在河道或湖面上的独木舟,小船就像一个人的诺亚方舟,似被赋予了宿命的传奇。多伊格的风景画富于层次,不论形式上还是观念上,都借鉴了一系列历史上艺术家的作品,从蒙克和莫奈,到博纳尔和克里姆特。尽管他的主题清晰,但是他的手法和不平衡构成渲染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奇异梦幻。纽约迈克尔·维尔纳美术馆的戈登·委内克拉森说:“我总是认为他不是在用图像画画,而是用观念在画。他找到他喜欢的,然后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调整画面。”彼得·多伊格善于捕捉瞬间的宁静,在他的画作中,能进入一种人们立刻被吸引住的好几种感觉的空间,画面运行着记忆的构造、氛围、色彩,表现着我们熟悉的一个建筑的细节和一个风景的细节的意外碰撞,表现出叙事性和抽象化,让人回想起艺术史和现实中的熟悉的元素。RedSienna,在多伊格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回忆和幻梦般的画境,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伦敦求学,先后就读于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圣马汀中央艺术学院和切尔西艺术学院。他亲历了伦敦年轻艺术家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绘画上的新探索。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的“绘画新精神”首次将意大利超前卫、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带到伦敦,给予多伊格诸多启发,使他开始探索极端个人化的具象风格,这与当时观念之风盛行的伦敦艺坛有所叛逆,然而多伊格的画已呈现出超越性的沉默独立,从而也受到艺术界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banyaganga.com/xbygjji/1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