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西班牙也是这个道理。在欧洲各民族中,西班牙人属于好吃、讲吃、擅吃的一类。在他们的食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欧洲人弃之不用的,例如家畜的内脏,但是西班牙人却视之为美味。总之,他们的饮食之道是来者不拒,博采众长,尽情享受口腹之欲。
此地的饮食惯制极有特点:一是种类繁多,多民族的混血必然带来生活习惯上的多元化,体现在饮食上就是内容及形式均五花八门,品种丰富;二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餐桌上常常水陆俱陈,既有地中海之国的特点,也不失其山区、高原区域的本色;三是对酒类的需求大,食必有酒;四是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五是极为特殊的进餐时间和不一般的进餐方式;等等。
1
种类繁多
从古至今,每个外来民族都给半岛带来了其饮食文化的影响,而伊比利亚人照单全收或有所取舍。
多年前希腊人带来的橄榄种植技术使本地人至今受益,橄榄果实可以加工成许多种口味的食品,其中加鳀鱼馅和辣椒馅的更是西班牙全体国民的最爱。而橄榄油是西班牙烹饪术的基础之一,其产量、消费量(年人均12.5公斤)和出口量都证明了西班牙是个橄榄油大国。现在,经过国际美食家和营养学家的大力推荐,橄榄油已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阿拉伯人从东方引进了稻米、柑橘、柠檬和茄子等大量蔬菜品种,这些物产都是西班牙人餐桌上的恩物,米是做“帕埃亚”(paella,什锦饭)的基本原料,而酸性水果是水果类中产量最高的,是西班牙大宗出口的商品。巴伦西亚的柑橘名满天下。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印第安人驯化的经济作物玉米、马铃薯、甜薯、瓜类、豆类、辣椒、西红柿、凤梨、鳄梨、番石榴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也是最先被西班牙人接受并在旧大陆推广。如今西班牙人几乎不可一日无马铃薯,著名的“托尔塔”(torta,鸡蛋土豆饼)的主要原料就是马铃薯。西红柿产量之高甚至确保了一项巴伦西亚的传统节庆活动:西红柿大战。
2
水陆俱陈,南北各异
西班牙有多公里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大丰富了西班牙人的食谱,而地中海沿岸的饮食更是脍炙人口。从西北部开始,加利西亚无须鳕鱼、北部比斯开湾的鳕鱼及其他海鲜、加泰罗尼亚一带的龙虾、对虾、安达卢西亚的鳀鱼、马拉加的无鳞鱼,还有鱿鱼、金枪鱼、比目鱼、鲟鱼、各种贝类、虾类、蛤蜊等都可以烹制成美味佳肴。人们到海滨去度假,免不了要品尝海鲜。如果去巴塞罗那,可以在海鲜馆里要一份海鲜大拼盘,在特大号盘子里盛满大虾和烤制的鱼和蚌,质高量大,价格基本合理,可以让老饕们大快朵颐。著名的“帕埃亚”(什锦饭)也是以海鲜为主要原料。
而在中部地区,例如卡斯蒂利亚-拉曼恰一带,则以陆地食品,即农牧业的产品为主。如:上好的牛排、烤乳猪、烤嫩羊羔肉、火腿、各种香肠、奶酪,还有传统名菜焖兔肉、什锦炖菜、煨石鸡等等。蔬菜种类很多,鹰嘴豆、洋蓟、甘蓝、洋葱、土豆、西红柿、莴苣等都可用来作配菜或沙拉或菜汤。在山区,各种野味也常常出现在餐桌上,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野兔、山鸡、斑鸠、石鸡等都非常受食客的欢迎。
3
餐桌上必备葡萄酒
西班牙是继法国和意大利之后的第三大酒类制造国。由于地理条件适宜,自古以来西班牙就以大面积种植葡萄而闻名。盛产葡萄和生产葡萄酒有因果关系,西班牙的葡萄酒种类多,芬芳香醇,色泽美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产量居世界第四位。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西班牙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爱饮酒,主要是葡萄酒(包括雪利酒),其次是啤酒和其他酒。
国内有60多个大葡萄酒产区,都是官方制酒区,其产品被称为法定产区级葡萄酒(缩写为D.O.)。最富盛名的有加利西亚的清淡果味的白葡萄酒、卡瓦汽酒、加泰罗尼亚香槟、赫雷斯的雪利酒等等。而爱好者们最推崇的当是拉里奥哈(LaRioja)的产品,从顶级珍藏版的酒到普通的佐餐酒,应有尽有。
在西班牙,酒类的分级很复杂,有以酒液的颜色为准的(玫瑰红、宝石红、粉红……),有的以含酒精度区分,有的以甜度区分,当然还有生产年代、酿制方法……不一而足。走进任何一家出售酒类的商店或者去一家大超市,酒类柜台之大令人瞠目,其名堂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往往无从下手,只好求助于身旁的本地人,而他们会如数家珍地款款道来,而且会根据个人的口味、需求和与食物的搭配,帮助选购。他们每个人都是专家。
看看西班牙人的饮酒习惯就会明白他们之所以是专家的原因了。日常三餐,除了早餐,其余两餐都有酒相伴,特别是葡萄酒。有钱的话,可以喝好酒;钱少也可以喝,因为葡萄酒极品的价格和一般佐餐酒的价格有天壤之别。便宜酒不少。由于酿造的时间短,葡萄的品种稍差,加工条件稍显简单等因素,都可以降低酒的价格,但是口感通常不错。
就餐时讲究用红酒配红肉食,用白葡萄酒配白肉或海鲜,餐后可用香槟。饮酒时,对酒的温度也有一定要求,甚至酒杯也有不同的规制。很多家庭都有自备冰桶,或者调酒的雪克杯,还有各式各样的酒杯(啤酒杯、香槟酒杯、威士忌酒杯、雪利酒杯、葡萄酒杯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享用酒。
除了葡萄酒,苹果汽酒也是西班牙特色之一,只不过其名声不如葡萄酒响亮,因为那是国酒。
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
作者:朱凯主编
4
传统与现代并存
只要吃得好,西班牙人不在乎是传统的本地风味,还是舶来品,而是兼收并蓄。同时,他们对一些历史悠久的菜式也与时俱进地加以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和现代人的嗜好。
以“塔帕斯”(tapas)为例。这是一种小吃,可在餐前吃,可当下酒菜或者消闲食品。过去的品种较少,往往是数量不多的火腿、腌制的橄榄、几片香肠、煎小鱼等等,分别放在小碟子里,供顾客选取。而后,随着不同的食材从国外引进,“塔帕斯”也不断花样翻新,目前已达上百种,如黑布丁、金枪鱼、烤肉、腰花……于是有的餐馆干脆就卖“塔帕斯”,如同一种便餐,快捷而实惠。
美式快餐、意大利pizza、法式大餐、中餐、日餐等纷纷杀进西班牙市场以谋一席之地。西班牙食客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丝毫没有刺激其民族主义的爆发,也没有打击他们对本国食品的信心。在大中城市,麦当劳、肯德基、PizzaHut,以及一些外来名牌快餐早已遍地开花,但是它们只是一种临时性解决饥饿的措施,至多是一些年轻人简单聚会之地,不能担纲就餐主角,因此对西班牙美食并不构成威胁。学生、公司白领、孩子们在平常日子里趋之若鹜,仅此而已。要想吃正餐、解馋、享受,还是找正宗的巴伦西亚“帕埃亚”、卡斯蒂利亚烤乳猪、安达卢西亚牛尾、加利西亚章鱼酱……
5
特殊的进餐时间与方式
我们先熟悉一下现代西班牙人的进餐时间表:
上午8—9点早餐
下午1点小吃
下午2点午餐
下午5—6点咖啡、甜点
晚上8—10点啤酒、小吃
晚上10—11点晚餐
这种进餐时间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没有的,特别是极晚的晚餐和拖沓的午餐。工作日的早餐和午餐内容都比较简单,而晚餐是正餐,一般家庭都很重视,往往全家一起吃饭,饭菜也很丰盛,除了汤,还有以肉、鱼为主的主菜,配菜有各种蔬菜、沙拉,主食有面包、通心粉、米饭等,饭后有咖啡、水果或甜食。酒当然必不可少。
在餐馆吃晚餐就更郑重其事了,在着装上往往都较正式,特别是女士,要佩戴首饰、化妆,因为这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交际。
不少欧美人对西班牙的午餐和晚餐都颇有微词,认为热量过高。确实,在其菜单上出现最多的是牛排、猪排、鸡排、烤牛肉、烤羊腿、煎鱼、炖肉、焖兔肉、火腿、炸虾、土豆煎蛋等菜肴,蔬菜比例小。从分量上看,每一份都相当可观。
近年来,西班牙人对营养与美食的协调性有了新的认识,有些情况在改变,下面介绍一组年前后的数字:
西班牙人的水果消费比欧洲平均消费高50%,人均年消费量为86公斤;人均消费酸牛奶14公斤;渔业产品30多公斤(是欧洲平均水平的2倍);牛肉消费比欧洲平均水平低25%;人均鲜蔬菜消费62公斤,加工蔬菜水果17公斤;人均年消费橄榄油12.5公斤(欧洲平均水平相当于西班牙的1/3);豆类消费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奶类比欧洲高30%;葡萄酒消费比欧洲平均水平多2公斤。
说到西班牙人的进餐方式,还要提及的一大特点是:进餐时间长,吃饭与聊天并行。西班牙的餐桌是一个聚会、谈话、交流和交际的场合,“吃”仅仅是功能之一。因此,他们吃饭的时间很长,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一顿饭常常要持续1—2个小时。如果是朋友们在餐馆聚餐,时间可能会更长。吃完饭站起来就走,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会被视为没教养。当美餐一顿之后,啜着咖啡或白兰地,一边畅所欲言,谈天说地,谈笑风生,这对西班牙人(也包括大部分拉美人)是生活中一大享受。
作者简介
朱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西班牙语教授,曾任全国西班牙-葡萄牙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现为世界民族研究会成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就读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墨西哥学院(研究生院)、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等学府,从事西班牙语言、文化、拉美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研究与教学。曾在墨西哥、西班牙、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国讲学或工作。目前受聘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发表的作品有:《金阙风雨——西班牙王室》(专著)、《在鹰和仙人掌之国》(散文集)、《拉腊文选》(译著)、《体势语与跨文化交际》(论文)等等。
本文选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
作者:朱凯主编
ISBN:-7---7
定价:46.00元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banyaganga.com/xbygwh/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