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班牙港  > 西班牙港文化 > 正文 > 正文

可将二氧化碳100转化成乙烯,人类气候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12 14:04:44

转眼间年已过了大半,回首,极端天气仿佛一直充斥在人们耳边。从4月份印度高温开始,高温、干旱就从没停歇过,欧洲干旱,各河流水量锐减,多条河流的“饥饿石”随着水位的下降纷纷露出水面。我国长江地区在原本的汛期却迎来大旱,鄱阳湖水位缩减四分之三。全美干旱,多条河流干枯,原本沉溺于水中的尸体露出水面,多地多年未破的失踪案得以尘埃落定,世界仿佛被关进了大火炉中,多地都创下了百年未遇的干旱记录。

原本多雨的地区干旱,随之而来的是凉爽少雨的高纬度地区却洪涝频发。整个地球的降雨分布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原本干旱少雨的巴基斯坦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变成泽国。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报道。呼伦贝尔地区正在度过史上最热的中秋节,本应正式进入秋季的草原,在9月却依然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5度,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呼伦贝尔在9月的最高温度。

世界气候进入了紊乱的状态,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类多年持续不断的温室气体排放。厄尔尼诺这头猛兽也终于从书本中跃然而出,向人类张开了他的獠牙。澳大利亚山火后,多国气象学家惊呼:“年将是人类气候危机的元年。”

近日,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伊利诺斯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团队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据论文所称,这项最新技术已经可以近乎%的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乙烯。转换比例达到了6:1,转换而来的只是碳基燃料和氧气,其他废料可以忽略不计。在此之前,世界各研究团队对二氧化碳的平均转换率仅仅为10%,不得不如果消息属实,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乍看上去,这一研究成果仿佛给人类改善环境、降低温室效应带来了曙光。如果能大面积的用于工业生产并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端口加入转换设备,人类的气候危机有可能会消弭于无形。可理想与现实却总会存在差距,毕竟一项技术从实验室阶段到应用于工业领域有很长的路要走。成本能否有效控制、转换所需的催化剂是否可以规模化使用、如果大规模使用,是否会带来新的环境隐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以及环境保护评估。

温室效应导致的极端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改善环境真的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虽然多年前各国已开始通过国际间合作和各项国际协定以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温度升高的速度。可是效果却差强人意,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再到碳中和,协定上的减排指标犹如水中月雾中花。碳排放大国美国也是犹疑不定,先退再进,来回往复,欧洲各国也是纷纷反口,相继取消对碳排放的限制。

现在看来,所有协定签署国中,只有我国一直在遵守协定内容,践行自己的承诺。工业上尽力做到节能减排,环境上大力植树造林,改善沙化,能源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并提出年左右,太阳能和风电等清洁能源占据整个能源比例的60%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成了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年第二季度,我国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下降了8%。这是多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单季度的最大降幅。

面对环境的改变,我们应该怎么办?

碳中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仅凭我们自己的努力远远不够,西方国家还是应该正视碳排放,将目光放长远,作为社会组成个体的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避免浪费,让生活中的浪费少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少一些,虽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环境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有一天,气候危机会过去,阵痛过后,必将是一片海阔天空。

中国实力再次彰显,未来中国“三大工程”将令欧美心服口服

中国高铁世界第一,位列第二的西班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材料之王”碳纤维,遭到美日联合垄断,中国如何打破封锁?

俄罗斯对欧洲断气,中国空气源热泵成了欧洲供暖新贵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banyaganga.com/xbygwh/1168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西班牙港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