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西班牙港  > 西班牙港文化 > 正文 > 正文

中国修高铁,德国却在建自行车高速公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1 13:50:46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323074.html

在堵车成为各国交通难题的今天,拥有汽车王国之称的德国,修建了属于自行车的高速公路。

德国近日正式开放了全长约60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前5公里路段,自行车爱好者可以在已开放的路段高速通行。

自行车专用道

这种全新的专供自行车行驶的全封闭高速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而且晚间也有夜光照明标识。

自行车高速车道为双向专用车道,与高速公路一样,自行车高速车道中间也有分隔区,以避免交通事故。

自行车专用道

该高速公路基本上是沿着鲁尔工业区破碎废弃的铁轨展开,全部建成后,将连接10个德国西部城市。

自行车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为附近的多万人提供便捷快速的通勤方式,每天将减少5万辆车上路,大大有利于环境保护。

德国计划建造自行车高速公路并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噱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就开始计划建设自行车高速车道。

自行车专用道

这些年来这项计划慢慢成为现实,目前在全德国3.8万公里的联邦公路中,有近一半的道路都修建了“自行车专用道”。

自行车专用道

而且德国目前已逐渐成为欧洲最大的自行车消费国,自行车数量达到多万辆,是轿车的约1.6倍。

和汽车出行一样,自行车出行的交通法规也逐渐完善,如自行车要按规定装有前后灯,禁止酒后骑车和骑车时打电话,8岁以下儿童需在人行道上行驶,哪些道路可以骑车等。

欧洲其他国家

万人的荷兰却拥有约万辆自行车,拥有庞大的骑车人群。从幼儿园开始,自行车安全行为和骑车礼貌行为(如转弯时应先伸手示意)就被列为教育内容。

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长度约公里,相当于8条北京三环的长度;伦敦也在计划修建12条高速公路自行车道。

一种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的想象图:道内可防止下雨等自然变化,未来还可能有气流动力助推,可替代汽车高速路连接城市。

在经历了西方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汽车的疯狂演变后,以汽车为中心的公路交通正在出现由“四轮”到“两轮”的回归。

同样是回归,一个期待,一个警醒!

高铁要恢复km/h了!背后的事情,值得每个中国人警醒!

近日《高铁风云录》作者表示,中国高铁明年将提速至公里时速。据了解,该作者系高铁行业内部人士,曾披露“中国高铁招标幕后:中方代表摔茶杯镇住日方代表”等细节。

此外,另一消息源澎湃报道称,“据多方可靠消息,铁路总公司近日开会,讨论中国高铁恢复运行时速公里等问题。预计明年初,从京沪高铁开始逐步恢复公里运行时速。”

这事儿貌似已成定局。

在鼓掌之余,内参君不禁想:高铁真的是提速吗?非也,非也!其实,年7月前,中国高铁的速度,一直都是每小时公里。这次只不过是恢复到原速度,“达速”而已。

高铁重回公里时速,颇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苍蝇飞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中国高铁提速的缘起,需要追溯到年的高铁降速。高铁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波折,就是年7月23日晚上发生的甬温线事故:从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次动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次动车发生追尾,造成40人死亡。

一时间物议汹汹,不仅指向了高铁这一新生事物,而且指向了中国的经济模式。记得一篇上纲上线的“中国,请放慢脚步等等人民”的煽情之文疯传,很多人金刚怒目,大爆粗口,甚至要求“泼脏水乃至泼掉孩子”。众口铄金,口水差点把高铁淹死。

迫于舆论压力,高铁开始“降速运行”——设计最高时速公里的高铁,按时速公里开行;设计最高时速公里的高铁,按时速公里开行;既有线提速到时速公里的线路按时速公里开行。这意味着,除了京沪高铁等少数高铁保持公里的运营时速外,大多数线路均回到了7年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前的状态。

采取这种“降速”的折衷办法之后,还好,高铁没有下马,而是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保持高速发展,成为了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但代价是,4年来,我们的高铁一直以低于设计时速来运营。有人形容,这是“奥迪”当“奥拓”开,浪费相当大。

我们政府是有魄力的,力排众议,高铁即将恢复公里的时速了。4年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中国社会,为自己的不宽容,付出了显而易见的代价!

非专业人士理解专业问题,容易流于一种想当然的片面。比如,甬温线事故发生原因,很多人第一感觉,是因为高铁速度太快,进而推导出:列车越慢,追尾事故的严重性越低,越安全。其实该想法大谬不然,高铁安全首先应该保证的是不发生追尾,而不是以何种速度追尾。实验证明,高铁速度越高,脱轨系数越小。

回头看,把甬温线事故的责任安在高铁头上,堪称”冤假错案“。当年甬温线事故的列车运行速度只有公里/小时左右,根本与“高铁”是两码事,事故原因也非轨道和机车,而是信号设计等运行指挥系统出了问题。中国高铁本来就是按照公里时速设计的,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东北新干线,最高时速公里,其最小曲线半径米,而京沪高铁的最小曲线半径是米。实验表明,在京沪高铁上即使以时速公里行驶,也比目前日本新干线时速公里的列车更稳定、更安全,承受公里的时速更不在话下!

涉及专业领域的事,普通民众就是乌合之众。该由专家决策的领域,就该让专家负责。然而,铺天盖地、上纲上线的社会舆论,让这个本应该属于专家的领域,被大众意见所绑架。很多的所谓大V,凭借一些感性认识,迅速发出了“高铁只能是高速运行的活棺材!该刹刹车了”等言论,一呼百应,成了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今天高铁恢复原速度,证明他们其实是错了。去年,这位大V又发微博称:“南京—上海动车;上海—杭州动车;杭州—宁波动车……快捷、方便、效率……我喜欢乘咱们的中国高铁。”

然而,这已经是降速三年之后的事了。

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艰难的阵痛,关键是社会能否宽容这种创新,能否平常心待之。高铁也不例外。

高速铁路诞生50多年来,一共发生了三次重大事故。加上甬温线动车事故这本算不到高铁头上的事故外,年德国ICE事故死了人,年西班牙高铁事故死了79人。对于这些事故,德国和西班牙社会都比较平静和包容。但在中国社会,则掀起了轩然大波,面临汪洋肆虐的指责。

其实再回头看这些恐慌,显得很非理性。生命是最重要的,这当然没错。但关键是,无论是从事故率来衡量还是从死亡率来衡量,高铁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没有之一。年高铁旅客运输5.3亿人次,航空国内是3.27亿人次,接近2倍;年则接近3倍这一数据。高铁的安全性,远远少于包括航空、道路交通以及普通铁路旅客运输在内的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为什么飞机掉下来没有那么大的社会震荡,而遇到动车相撞则歇斯底里?或许还在于:高铁是一种新事物,对创新,我们的社会往往更加求全责备!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高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创新创业和社会惯性心理博弈的缩影。这也说明,中国社会还不够成熟,还有一些容易滋生民粹主义的土壤。对于创新,我们的民众还不够宽容;对于创造,我们的民众还不够平和;对于试错,我们的民众还不够淡定。善良的人们,还很容易被一知半解所支配,被道听途说所蛊惑,进而非理性地发言和行动。

钱学森在临终前,曾经发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成为了关于中国创新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老人自问自答:需要社会具备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能够鼓励与众不同的创见,更有浓厚学术氛围与竞争气氛。

中国现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是一件坏消息。因为它说明,我们的后发优势正在逐渐消耗殆尽,下一步发展,更多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创新创造来支撑。人口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也要求我们的产业发展,从依靠便宜的劳动力,向依靠创新创业转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汲取中国高铁突破性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营造一个能够宽容失败、更加从容淡定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氛围。

中国的未来发展,实在有赖于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banyaganga.com/xbygwh/5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西班牙港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